各期目錄
|
創刊號
|
青少年毒品戒治者對藥物濫用之認知、態度、行為與因應方式研究
|
李思賢、
林國甯、
楊浩然、
傅麗安、
劉筱雯、
李商琪
|
經常逃學而不逃家少年其學校與家庭經驗之研究
|
何明晃
|
非行原因認知與非行預測對非行青少年嚴懲化態度之影響模式:以台灣、日本一般市民為樣本
|
戴伸峰
|
安置輔導工作者訓練與督導現況初探
|
陳玫伶、
李自強
|
生活壓迫事件、社會支持、社會心理特質
與台灣都會區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係
|
董旭英
|
一卷二期
|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中偏差行為學生之輔導研究
|
鄭文烽、
吳芝儀
|
國中生目睹婚姻暴力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
究—以嘉義市公立國民中學為例
|
楊芳梅
|
非行少年之雙軸性(時間軸與人際軸)自我
概念:以誠正中學收容少年為例
|
戴伸峰
|
愛情對青少女涉入幫派之影響
|
程敬閏、
沈品璇
|
目睹婚姻暴力和台灣都會區國中生受虐程度關聯性之研究
|
譚子文、
董旭英
|
二卷一期
|
親子依附、監督與青少年非行間雙向關係之探究
|
曾淑萍
|
矛盾與衝突─少年事件處理法安置輔導執行現況之探討
|
孫麗君、
何明晃
|
少年矯正學校收容少年對非行原因之認知研究
|
戴伸峰
|
司法保護少年與工作者之依附關係及其行為控制之相關性研究
|
賴碧怡
|
二卷二期
|
臺灣青少年藥物濫用防治政策之評析
|
楊士隆、
吳志揚、
李宗憲
|
台灣都市區域國中生的金錢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
盧名瑩、
董旭英
|
父母語言暴力、父母角色認同及制握信念與台南市國中生偏差行為的關係
|
王樂民、
譚子文
|
少年網路霸凌被害因素研究─以日常活動理論分析
|
陳怡儒、
鄭瑞隆、
陳慈幸
|
矯正學校收容少年與一般在學少年之可能自我比較關聯研究
|
戴伸峰、
楊芳梅
|
三卷一期
|
以徑路分析檢驗國中生的自我歸因、低自我控制及父母支持對偏差行為之影響
|
鄭文烽
|
台灣地區高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
譚子文
|
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
|
李卓穎、
楊士隆
|
個人信念、負向生活事件、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初次偏差行為關聯性之實證研究
|
張楓明、
譚子文
|
三卷二期
|
親子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間的雙向關係:
青少年男女之比較
|
曾淑萍
|
少年被拘留者之自我內省模式之決定因素
-以香港的個案研究為例
|
許華孚
|
台灣地區非法藥物濫用高危險群青少年對現行毒品防治政策成效及戒毒成功因素評估之實證研究
|
戴伸峰、
曾淑萍、
楊士隆
|
台灣地區收容少年入院前非法藥物使用盛行率調查研究
|
楊士隆、
曾淑萍、
戴伸峰
|
四卷一期
|
國中學生網路霸凌被害恐懼感之研究
|
曾淑萍
蘇桓玉
|
少年性侵害加害人之作案手法及犯罪歷程 研究
|
范兆興
沈勝昂
唐心北
蔡俊章
|
我國藥物濫用戒治處遇作為兼論毒品防制與社會工作
|
潘國仁
|
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依附鍵、信仰鍵之關聯性與徑路分析
|
許春金
羅玉珠
|
四卷二期
|
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
|
曾淑萍
|
校園霸凌者諮商介入的挑戰與突破
|
邱獻輝
|
家庭暴力經驗、復原力與台南市都會區國中生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
吳佩妤
譚子文
董旭英
|
青少年早期偏差價值觀與偏差友伴接觸對犯罪變化影響研究
|
許春金
蔡田木
鄭凱寶
|
五卷一期
|
少年司法安置輔導成效之內容分析與反思
|
胡中宜
|
負面人際關係、低自我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接觸偏差同儕的中介作用
|
吳啟安
譚子文
|
從抑制控制與錯誤監控機制來探討青少年的暴力行為
|
陳巧雲
吳宣霈
|
青少年使用非法藥物調查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
楊士隆
戴伸峰
顧以謙
白新名
鄭凱寶
|
五卷二期
|
霸凌受害、霸凌他人至充權:大學女性年少時期言語或關係霸凌經驗探討
|
毛湘茹 簡美華
|
性霸凌者諮商介入之探究
|
邱獻輝
|
論負面情緒如何影響衝動型暴力青少年的行為能力
|
陳巧雲
|
少年施用毒品現況研究──少年警察隊警察之觀察
|
馬躍中 林志鴻
|
六卷一期
|
建構霸凌行為之需求類型研究
|
邱獻輝
|
青少年販毒組織架構及其網絡分佈之初探
|
吳吉裕 陳巧雲
|
藥物濫用役男之情緒、生活適應及輔導策略之研究
|
吳岳秀 蔡宗晃
|
以事件相關電位檢視暴力青少年的意志與錯誤監控機制
|
陳巧雲 吳宣霈
|
六卷二期
|
同儕依附對知覺到的同儕支持與憂鬱情緒之影響
|
吳中勤 董旭英
|
負面情緒對暴力青少年抑制能力之影響:腦波研究
|
陳巧雲 白新名
|
從實驗室引發的攻擊情境來探討青少年暴力行為
|
陳巧雲 邱重儒
|
探訪一位因釋字第664號解釋意外獲釋虞犯少年之生命經驗
|
何明晃
|
少年事件實務程序中親職教育改善與規劃
|
陳慈幸
|
七卷一期
|
教保人員學齡前性侵害預防認知之探究
|
簡美華
|
網路沉迷對大學生生活影響之探討
|
王伯頎 劉育偉 梁心禎 許華孚
|
依附、參與、抱負、信念與青少年學業適應問題關係之研究
|
譚子文 董旭英 張博文
|
國小校園學童霸凌行為之研究-以某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例
|
施俊良 張博文 許華孚
|
藥物濫用役男諮商介入成效認知之研究
|
吳岳秀
|
七卷二期
|
假想空間街道構成法:投射技巧在大學生犯罪被害恐懼心理之測量應用
|
戴伸峰 顧以謙
|
台南都會區國中生緊張因素、接觸偏差同儕、認同非法手段對偏差行為之影響:建構整合理論解釋模型
|
蔡東敏 譚子文 董旭英
|
論未成年人於性侵害案件之供述能力
|
黃錦秋
|
引起注意型霸凌行為的形成與戒除歷程探究
|
邱獻輝
|
2015收容少年之非法藥物使用調查研究-以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為例
|
楊士隆 戴伸峰 曾淑萍 顧以謙 張梵盂
|
八卷一期
|
生活壓力和同儕支持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現實與網路支持效果之分析
|
吳承翰 魏希聖
|
校園縱火防制策略─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型
|
洪聖儀 林明傑 張博文
|
澳門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型態與相關立法措施之防治策略
|
韓鵬衍
|
父母親職失能對少年偏差及性侵害行為影響之研究
|
林坤隆 沈勝昂
|
監禁對於受刑人子女的影響─以少年個案訪談為例
|
許華孚 曹雅筑
|
八卷二期
|
少年首犯年齡、類型及處遇之研究─以少年法院之個案分析為例
|
林坤隆
|
不同特性的網路遊戲參與者對網路遊戲犯罪行為知覺差異之分析
|
王真惠 李晶
|
校園性侵害事件通報義務之探究─以某中學個案為例
|
張捷安
|
受感化教育少女不良適應影響因素分析
|
陳育鼎
|
不同類型犯罪少年與被虐待經驗之關聯性研究
|
林坤隆
|
九卷一期
|
社會排斥對暴力與非暴力男性青少年之影響
|
陳巧雲 柯政宏 游家權
|
應用多變量迴歸數分析全國性侵害通報數據之研究
|
林宗鍵 顧以謙 許華孚
|
修復式正義於校園霸凌事件之運用模式─以個案敘事經驗為例
|
施俊良 劉育偉 許華孚
|
國中學生對校園霸凌防治策略之知覺有效性評估
|
王怡今 鄭英耀 陳利銘
|
九卷二期
|
未成年人合意性交罪之實證研究---以司法人員承辦刑法第227條案件經驗為例
|
林俊杰
|
家庭、機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
許春金 吳奕嫺 莊宜佳 陳玉書
|
校園霸凌事件處置歷程與困境之案例分析
|
李英姿
|
科技大學女性於高職時期終止輟學、繼續升學之歷程探究
|
劉雅婷 簡美華
|
十卷一期
|
以停止訊號作業及泰勒攻擊行為作業檢視暴力青少年的腦神經機制
|
林君昱 柯政宏 蕭睿宏 陳巧雲
|
電子圍牆在台南市國中小的應用
|
陳心怡
|
社會排斥對敵意認知及攻擊行為之影響:以共同作業成員選擇法操弄
|
戴伸峰
|
矯正學校之學生次文化──某中學的叢林法則
|
許忠正 許華孚 林紹庭
|
十卷二期
|
高中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學業自我效能與班級偏差行為關聯性之探討
|
陳貞吟 張楓明 郭俊豪
|
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及社會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
田光祐 譚子文 董旭英
|
國中教師之控制信念對學生偏差行為引發師生衝突情境之教師因應策略影響
|
戴伸峰 翁惠瑜
|
以事件相關頻譜振盪分析探討青少年藥物濫用者對社會拒絕之反應
|
陳巧雲
|
十一卷一期
|
連續殺人犯青少年犯罪生命歷程之研究
|
舒琅
|
社區服務學習方案對偏差少年的影響──以台北市少輔會為例
|
王伯頎 林瑄凡
|
性剝削少女於中途學校輔導後復原力之研究──以某中途學校為例
|
梁信忠
|
安置機構對從事性工作未成年女性價值觀影響之研究
|
賀紹庭 許華孚
|
十一卷二期
|
時間觀、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係
|
李嘉豐 黃軍義
|
刑事司法體系中少年個案犯罪思考型態初探
|
王伯頎
|
台中海線地區教師霸凌行為處理工作認知與防制工作研究
|
黃光甫
|
中途學校導師對輔導工作觀點之研究
|
梁信忠
|
十二卷一期
|
以緊張理論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雲林縣為例
|
吳智泰
|
從決策衝動性、憂鬱、焦慮、壓力來探討大學生網路成癮行為
|
劉時凱 陳建安 陳巧雲
|
參與兒童性侵害案件之歷程探討-以司法詢問員為例
|
黃柏霖 許華孚 劉育偉
|
教師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對校園霸凌防制工作認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
王博瀚 黃光甫
|
十二卷二期
|
從社會學習理論調查研究高中職學生偏差行為影響因素-以雲林縣高中職學生為例
|
吳智泰
|
感化教育少女的性別認同與同性戀傾向之研究
|
黃秀萍
|
負向標籤、負面人際關係、自我控制及接觸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
|
張楓明 譚子文
|
安置兒少之社會控制(鍵)與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
林鴻智 許華孚
|
十三卷一期
|
Rape Myth Acceptance to Victim-blaming and
Perpetrator-blaming – A Piolet Study of Taiwan Police College Cade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
HungChen Chiang
|
國小高年級生手機遊戲涉入程度與遊戲犯罪動機之中介效果驗證
|
陳志益 鄭永熏
|
學校社工師在輔導團隊中處理霸凌事件之角色探究
|
羅保禹 胡中宜
|
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策略:(3+1)i決策模型之應用
|
蔡佳樺 許華孚
|
十三卷二期
|
青少年偏差行為和網路不當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
|
石泱 王乃琳
|
男性青少年性被害者之研究演進
|
林君翰 鄭瑞隆 陳慈幸 戴伸峰 馬躍中 許華孚
|
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嚴重程度對社會助長效應之影響
|
黃培軒 孫旻暐
|
青少年參與陣頭活動的生命歷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某縣市為例
|
蔡佳樺 許華孚
|